網紅零食
童年同款辣條 日韩便利店必買 茶顏悅色·超全到貨 機場限定伴手禮 春季多巴胺 抹茶限定歷史瀏覽

愛閱讀
【中國直郵】I READING愛閱讀 好望角叢書·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
【中國直郵】I READING愛閱讀 好望角叢書·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
已下架
我們不知道該商品何時或是否會重新有庫存。
商品描述
編輯推薦
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、戰爭問題研究*一人加藤陽子獲獎作品,日本近代史研究的前沿之作,出版暢銷10年,已成為日本年輕人的必讀經典書。
轉換視野能夠發現不同的風景,加藤陽子的獨到之處在於,她試圖呈現當時世界交互相連的動態畫面,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,重新檢視「過去」的位置,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日本的「內部決策」。她展現了日本學界對歷史的深刻反省,作者直言“一切皆起因於日本挑起戰爭並企圖藉由武力改變中國的對日政策”,“想要追究包含天皇在內地當時內閣及軍方領導者之責任」。
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新穎有趣,語言通俗易懂。關於歷史是如何推進的,戰爭是如何發生的,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。這是一本能夠調動對知識的好奇心的教科書,這也是它長期以來深受日本學生和大眾喜愛的原因。作者用深入淺出地敘述方式,向讀者一一剖析日本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。
本書也試圖向讀者傳遞這樣的歷史哲學,即「歷史這門學問,是人類對社會、國家這一對象進行的分析探討,但人類自身卻又不得不委身於這一對像中生存。歷史,就是在這樣糾結複雜的境況下被推向前」。
內容簡介
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,直到二戰戰敗,日本人緣何一次又一次走向戰爭?
上至世界*尖的優秀人才,下至日本的平民百姓,為何認定「唯有戰爭才是出路」?
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加藤陽子透過層層推進的多維分析,深入淺出地探究了當時日本為政者和國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勢、為何每一次都*終選擇了戰爭。在這本被稱為「日本近代史研究*前沿」的著作中,她回答了歷史是如何推進的、戰爭是如何發生的等一系列問題,幫助讀者從更多樣化的視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幾次改變國運的戰爭。
加藤陽子向讀者呈現的是一個世界交相互連的動態畫面,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日本的“內部決策”,從而在一個更高的維度重新審視日本過去的位置。她很少簡單地提出結論,而是不斷地指引通往結論之門的方向,讀者必能從中感受到歷史學的趣味和吸引力。
作者簡介
加藤陽子,1960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,曾任山梨大學助理教授、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。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,專攻日本近現代史。 2010年,以《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》,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。
精彩書評
令人眼前一亮的趣味性。竟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嗎?
——鶴見俊輔(日本反戰人士、哲學家、評論家)
不是單方面的提出結論,而是指出通往結論之門的方向,也就是說,(本書)給了讀者評論的空間。
——橋本治(日本作家、評論家)
與「口感溫和」的參考書截然不同,這本書充滿了「辛辣」的內容,而我正是被那些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刺激之處所吸引。
——堀江敏幸(日本作家、早稲田大學教授)
講義的準備十分周密……並用恰到好處的語言書寫,完成了這本如同過去的驚險小說一般,又具有現實批判性的讀物。
——關川夏央(文藝評論家)
讀罷此書,如醍醐灌頂般地理解了歷史學的趣味……不為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左右,勇於將自己獨立的判斷發表出來。作者的得獎可謂名副其實,我真心感到高興。
——加藤典洋(日本文藝評論家、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榮譽教授)
獲獎作品從出版開始就成為話題,我已經讀過一遍。這次重新品讀,再次感受到了內容的精彩。這是一部不會讓人感到厭倦的作品。
——養老孟司(日本腦科學專家、暢銷書作家)
目錄
中譯本序
序言
序章思考日本近近近代史
一從戰爭的視角檢視近代
「9•11」恐怖攻擊的意思/ 歷史只是死記硬背嗎?
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
南北戰爭之時/《日本國憲法》的由來
三戰爭與社會契約
為了徹底動員人民的力量/改變敵國的憲法/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是什麼?
四“為何和平只維持了20年?”
「怪人」卡爾老師/寫在大戰爆發前的書/ 錯在聯盟/從特殊到一般/歷史影響現在的例子
五歷史的誤用
出類拔萃的精英們錯了嗎?/ 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/戰爭無法停止的理由
第二章甲午戰爭:「侵略與被侵略」以外的視角
一對列強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?
日本與中國相互競爭的故事/什麼制度支撐著貿易/作為安全保障的華夷秩序
二甲午戰爭前
中國的變化/山縣有朋的警誡/福澤先生登場/施泰因先生登場
三民權論者如何看待世界
最重要的是國家獨立/ 國會的意義是什麼?/ “毫無氣力的奴隸本性!”/為了對抗藩閥政治/
我們提供了戰爭經費
四甲午戰爭為何爆發
強勢的外務部長/清朝的反駁/甲午戰爭的國際情勢/普選運動的原因
第二章日俄戰爭:問題在於選朝鮮還是選滿洲
一甲午戰爭之後
戰爭的「效用」/什麼是新型戰/ 「二十億錢款和二十萬生靈」/施泰因的預言恐成現實
二英日同盟與清朝的變化
俄國的滿洲政策與清朝的變化/慎重開戰論/透過俄國史料可以了解什麼?
三不得不開戰的理由
日俄交涉的分歧/不為韓國問題而戰
四日俄戰爭帶來的影響
日本與美國的共同步調/清朝在戰場上的協助/ 戰爭改變了什麼?
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:日本所受的主觀挫折
擁有殖民地的時代,失去殖民地的時代
世界面臨總體戰/ 日本一貫追求的目標/ 日美戰爭的恐慌/西太平洋島嶼/
山東半島的戰略意義
二為什麼會出現“國家改造論”
不改變將亡國/ 將來的戰爭/ 危機感的三個來源
三開戰前與英美的交涉
加藤高明與愛德華•格雷/ 英國害怕的事/美國的備忘錄
四在巴黎和會上被批判的日本
松岡洋右的信/近衛文麿的憤慨/「三一」獨立運動/
五與會者的面向與日本所受的創傷
空前的外交戰/青年凱因斯/「通靈者」勞合•喬治/抨擊的口實
第四章「九一八」事變與中日戰爭:日本切腹、中國介錯論
一當時人們的意識
計劃好的作戰和“偶發”的事件/“九一八”事變與東大學生的感受/不是戰爭而是“革命”
二「九一八」事變為何發生
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/條約的灰色地帶/陸軍、外務省與商社/大多與國家有關
三計劃事件的主體
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/錯位的意圖/獨斷專行與事後追認/蔣介石的選擇/
李頓調查團及其報告/吉野作造的感嘆
四退出聯盟
帝國會議中強硬論的側面/松岡洋右的感嘆/所有國際聯盟會員國的敵人
五邁向戰爭時代
被陸軍口號迷惑的國民/總結德國失敗的原因/黯淡的覺悟/汪兆銘的選擇
第五章太平洋戰爭:說不出死者陣亡地的國家
一關於太平洋戰爭的各種看法
「歷史是創造出來的」/天皇的擔憂/ 數位魔術
二戰爭擴大的理由
激烈的淞滬會戰/南進的主觀原因/中國的要求/邱吉爾的牢騷/
七月二日御前會議決定的幕後
三為何寄望於首戰大捷
特別會計/以突襲先發制人/珍珠港為何毫無防備?/只能速戰速決嗎?/ 日本沒資格打仗
四戰爭的種種面目
必死的戰鬥/日本人仍然相信會勝利嗎?/ 說不出死者陣亡地的國家/滿洲的記憶/
俘虜的待遇/如何看待那場戰爭
後記
謝詞
參考文獻
譯者後記
精彩書摘
中譯本序
拙作《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》於2009年在日本出版,正好是10年以前。 10年時間裡,這本書獲得了為數不少的讀者,實屬榮幸。聽聞浙江人民出版社將要出版發
行本書的簡體中文版的消息之後,我真是感到萬分欣喜。
同時,因為在本書中登場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,所以讓中國的讀者們讀到這本書,也讓我頗感壓力。 2019年的中國,不僅是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達到第二位的經濟大國,更是成功到達了月球背面的航太大國。雖然本書所講述的歷史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,但是正如愛德華·霍列特·卡爾所說的那樣,“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對話”,對於過去的評價也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當下視角的影響。這本書已經有了整整10年的歷史,希望接下來您將會讀到的內容,還不至於因為這些歲月而
變得過時。
接下來,我想先說明寫作這本書時的時代背景和意圖。我寫下這本書的2009年,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肆虐了一年多。雖然在這本書出版時,針對世界規模的經濟不景氣,各國都已經採取了相應的對策。然而,在這之後的2011年3月,日本又遭遇了東日本大震災以及隨之而來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。到了2012年9月,因為日本突然展開對釣魚島的“國有化程序”,使得中日關係也變得極為緊張。因此可以說,在寫下這本書的2009年以及之後的數年間,日本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機打擊的同時,還面臨著其他諸多問題。雖然其中不少問題都是因日本自己而起,但確實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裡,日本人的所謂「安全感」開始被重新定義了。
面對這樣的局勢,我當時就想到在今後的日本社會內部,圍繞著日本近現代史以及日本的未來這些問題,恐怕會不斷發生尖銳的對立和論爭,而且這些對立和論爭也會與日本的對外態度互相影響。事實上,日本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否認從軍慰安婦、強制勞工、南京大屠殺等事實的反動潮流,以及針對首相「戰後70年談話」的評價等問
題,確實都陸續發生了。
在本書的後記中,我寫道:「我們在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時,總在無意識地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做出評價和判斷。在評價或是判斷當今社會的狀況時,又會無意識地借用過去的事例進行類比,當進一步對未來進行展望時,同樣會無意識地對比
過去和現在的事例。
“在這些時候,年輕人的腦海中儲存了多少可供類比的歷史事實,對這些事實又進行了什麼程度的整理分析,這些因素最終將會左右他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的判斷。”
現在重新回顧這段話,我覺得依然如此。甚至可以說,對於國中和高中學生這樣的年輕一代,抑或是年紀雖大,但是頭腦還年輕的人來說,越來越有廣泛了解日本
這個國家的歷史,也就是那些戰爭的歷史的必要性了。
我這樣想的理由,首先是因為剛剛所講的,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,正如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人一樣,2009年的日本人也在主觀上產生了某種危機意識。另一個理由則在於,圍繞著73年前製定的《日本國憲法》,如今護憲與改憲雙方正展開激烈的爭論。在序章的「戰爭與社會契約」這一節中,我提到了盧梭的理論。他認為,對於戰爭中的國家,其終極目標就在於改寫敵國的憲法,也就是國家存續所仰仗的社會基本秩序。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後,就依照佔領軍的要求改寫了《大日本帝國憲法》
以及其中所體現的天皇制,以新的《日本國憲法》與象徵天皇制取而代之。
那麼,為了討論憲法的修改問題,就必須把1945年8月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作前提來思考。在《朝日新聞》2015年春天進行的有關「日本開戰的原因」的輿論調查中,對於「目前為止本國的追究與闡明是否已經足夠充分」這個問題,尚有65%的人選擇「還不充分」(《朝日新聞》2015年4月18日晨間版)。對很多日本人來說,
那場戰爭還留有許多有待解釋和定義的問題。
剛剛我已經提到,這本書是為年輕人所寫的。不過,對於過去日本利用日俄戰爭的回憶,來將「九一八」事變正當化這種做法,即利用過去戰爭的觀念與歷史,為新
的戰爭進行背書的行為,是值得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警惕的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,日軍既沒有製海權也沒有製空權,作為對手的美軍則擁有壓倒性的技術優勢。但是,中日兩國間於1931年後在中國東北與華北平原上展開的戰鬥,則大部分是士兵之間面對面的殺戮。日軍帶去中國的慘禍,自然罄竹難書,而許多日本士兵也因此患上了嚴重的戰爭神經症。近年來,吉田裕的《日本軍兵士》與中村江里的《戰爭與心理創傷》等研究,很好地揭示了這些事實。
當時身在中國的日軍士兵與軍官之中,也有不少人對中國有著很深的理解。日本從明治初年開始施行義務兵制,到1943年甚至廢止了對學生的暫緩徵召制度。因此,像在東京大學文學部學習研究中國文學的武田泰淳(1912—1976年)這樣的人被
徵召進軍隊的例子,也不罕見。
武田在他所寫的《司馬遷》的序文中,這樣寫道:「我對於《史記》的思考,始於昭和十二年踏上戰場之時。在充滿危險的戰地生活中,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,這千古流傳的古代經典的強大之處。那些在漢代寫下的歷史的世界,也讓我有一種現代的感覺。當我思考著歷史的嚴酷、世界的嚴酷,或者說現實的嚴酷之時,總是能在《史記》中找到一些參考或是根據。”
武田入伍之後被派往自己研究的國家——中國,他在那裡重新認識了《史記》的世界和古代經典的力量。在戰爭期間,他寫出了《司馬遷》並成功出版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完全著眼於政治中的個人,武田將司馬遷這種對世界的理解訓娓道來,意在與當時日本所信奉的「萬世一系」的天皇神話形成對照。身處戰爭中的審查制度之下的
知識分子,應該會很容易理解他的這番用意。
在經歷了長時間戰爭的國家之間,居然還存在著這樣的關聯性,我自己對這一點也深感興趣。在日本人與美國人之間,就很難發現諸如武田與司馬遷,或是竹內好與魯迅之間的那種關聯性。反過來,如果是英國人或美國人,倒是有可能透過文化、藝術、音樂等媒介,與德國人產生相似的關聯性。長久以來不斷從中國學習文化的日本,在近代以後又對中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,這種日本視角下的說明,希望中國讀
者也能有所了解。
最後,我要感謝我的學生,目前正在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學習日本近代史的章霖,他利用寫作博士論文的寶貴時間,付出了非同尋常的努力來翻譯這本書。同時,也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為出版本書所做的許多努力。這本書另有繁體中文版已在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出版,不過,作為作者,我相信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這個
版本才是最能正確反映我想法的中文「決定版」。
2019年1月聽聞中國月球車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
加藤陽子
前言/序言
中譯本序
拙作《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》於2009年在日本出版,正好是10年以前。 10年時間裡,這本書獲得了為數不少的讀者,實屬榮幸。聽聞浙江人民出版社將要出版發
行本書的簡體中文版的消息之後,我真是感到萬分欣喜。
同時,因為在本書中登場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,所以讓中國的讀者們讀到這本書,也讓我頗感壓力。 2019年的中國,不僅是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達到第二位的經濟大國,更是成功到達了月球背面的航太大國。雖然本書所講述的歷史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,但是正如愛德華·霍列特·卡爾所說的那樣,“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對話”,對於過去的評價也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當下視角的影響。這本書已經有了整整10年的歷史,希望接下來您將會讀到的內容,還不至於因為這些歲月而
變得過時。
接下來,我想先說明寫作這本書時的時代背景和意圖。我寫下這本書的2009年,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肆虐了一年多。雖然在這本書出版時,針對世界規模的經濟不景氣,各國都已經採取了相應的對策。然而,在這之後的2011年3月,日本又遭遇了東日本大震災以及隨之而來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。到了2012年9月,因為日本突然展開對釣魚島的“國有化程序”,使得中日關係也變得極為緊張。因此可以說,在寫下這本書的2009年以及之後的數年間,日本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機打擊的同時,還面臨著其他諸多問題。雖然其中不少問題都是因日本自己而起,但確實可以說在這段時間裡,日本人的所謂「安全感」開始被重新定義了。
面對這樣的局勢,我當時就想到在今後的日本社會內部,圍繞著日本近現代史以及日本的未來這些問題,恐怕會不斷發生尖銳的對立和論爭,而且這些對立和論爭也會與日本的對外態度互相影響。事實上,日本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否認從軍慰安婦、強制勞工、南京大屠殺等事實的反動潮流,以及針對首相「戰後70年談話」的評價等問
題,確實都陸續發生了。
在本書的後記中,我寫道:「我們在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時,總在無意識地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做出評價和判斷。在評價或是判斷當今社會的狀況時,又會無意識地借用過去的事例進行類比,當進一步對未來進行展望時,同樣會無意識地對比
過去和現在的事例。
“在這些時候,年輕人的腦海中儲存了多少可供類比的歷史事實,對這些事實又進行了什麼程度的整理分析,這些因素最終將會左右他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的判斷。”
現在重新回顧這段話,我覺得依然如此。甚至可以說,對於國中和高中學生這樣的年輕一代,抑或是年紀雖大,但是頭腦還年輕的人來說,越來越有廣泛了解日本
這個國家的歷史,也就是那些戰爭的歷史的必要性了。
我這樣想的理由,首先是因為剛剛所講的,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,正如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人一樣,2009年的日本人也在主觀上產生了某種危機意識。另一個理由則在於,圍繞著73年前製定的《日本國憲法》,如今護憲與改憲雙方正展開激烈的爭論。在序章的「戰爭與社會契約」這一節中,我提到了盧梭的理論。他認為,對於戰爭中的國家,其終極目標就在於改寫敵國的憲法,也就是國家存續所仰仗的社會基本秩序。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後,就依照佔領軍的要求改寫了《大日本帝國憲法》
以及其中所體現的天皇制,以新的《日本國憲法》與象徵天皇制取而代之。
那麼,為了討論憲法的修改問題,就必須把1945年8月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作前提來思考。在《朝日新聞》2015年春天進行的有關「日本開戰的原因」的輿論調查中,對於「目前為止本國的追究與闡明是否已經足夠充分」這個問題,尚有65%的人選擇「還不充分」(《朝日新聞》2015年4月18日晨間版)。對很多日本人來說,
那場戰爭還留有許多有待解釋和定義的問題。
剛剛我已經提到,這本書是為年輕人所寫的。不過,對於過去日本利用日俄戰爭的回憶,來將「九一八」事變正當化這種做法,即利用過去戰爭的觀念與歷史,為新
的戰爭進行背書的行為,是值得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警惕的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,日軍既沒有製海權也沒有製空權,作為對手的美軍則擁有壓倒性的技術優勢。但是,中日兩國間於1931年後在中國東北與華北平原上展開的戰鬥,則大部分是士兵之間面對面的殺戮。日軍帶去中國的慘禍,自然罄竹難書,而許多日本士兵也因此患上了嚴重的戰爭神經症。近年來,吉田裕的《日本軍兵士》與中村江里的《戰爭與心理創傷》等研究,很好地揭示了這些事實。
當時身在中國的日軍士兵與軍官之中,也有不少人對中國有著很深的理解。日本從明治初年開始施行義務兵制,到1943年甚至廢止了對學生的暫緩徵召制度。因此,像在東京大學文學部學習研究中國文學的武田泰淳(1912—1976年)這樣的人被
徵召進軍隊的例子,也不罕見。
武田在他所寫的《司馬遷》的序文中,這樣寫道:「我對於《史記》的思考,始於昭和十二年踏上戰場之時。在充滿危險的戰地生活中,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,這千古流傳的古代經典的強大之處。那些在漢代寫下的歷史的世界,也讓我有一種現代的感覺。當我思考著歷史的嚴酷、世界的嚴酷,或者說現實的嚴酷之時,總是能在《史記》中找到一些參考或是根據。”
武田入伍之後被派往自己研究的國家——中國,他在那裡重新認識了《史記》的世界和古代經典的力量。在戰爭期間,他寫出了《司馬遷》並成功出版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完全著眼於政治中的個人,武田將司馬遷這種對世界的理解訓娓道來,意在與當時日本所信奉的「萬世一系」的天皇神話形成對照。身處戰爭中的審查制度之下的
知識分子,應該會很容易理解他的這番用意。
在經歷了長時間戰爭的國家之間,居然還存在著這樣的關聯性,我自己對這一點也深感興趣。在日本人與美國人之間,就很難發現諸如武田與司馬遷,或是竹內好與魯迅之間的那種關聯性。反過來,如果是英國人或美國人,倒是有可能透過文化、藝術、音樂等媒介,與德國人產生相似的關聯性。長久以來不斷從中國學習文化的日本,在近代以後又對中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,這種日本視角下的說明,希望中國讀
者也能有所了解。
最後,我要感謝我的學生,目前正在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學習日本近代史的章霖,他利用寫作博士論文的寶貴時間,付出了非同尋常的努力來翻譯這本書。同時,也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為出版本書所做的許多努力。這本書另有繁體中文版已在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出版,不過,作為作者,我相信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這個
版本才是最能正確反映我想法的中文「決定版」。
2019年1月聽聞中國月球車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
加藤陽子
規格參數
品牌 | 愛閱讀 |
品牌屬地 | 中國 |
淨含量 | 200g |
版次 | 好望角叢書·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|

下載亞米應用
意見反饋
為您推薦
訂閱成功!
您的郵箱將很快會收到一封郵件
您的郵箱 :
評論
分享您的感受,幫助更多用戶做出選擇。
撰寫評論